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支持项目|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

2025.09.26

923日,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承办,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德英基金会支持。

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2025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担任策展人,以“重构星空”(Re-Constellations为核心主题,汇集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杰出艺术家,共同在杭州这座古老的丝绸之城,通过纤维艺术这一独特媒介,编织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天穹,探讨在全球化退潮、价值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南方”的文化崛起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自2013年创立以来,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当代纤维艺术展览项目第五届成功举办,不仅延续了这一传统,更在全球艺术格局剧烈变动的当下,巩固了其作为重要国际交流平台的地位。本次展览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参与,如来自保加利亚的联合策展人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这无疑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话语权和能见度。

本届主题“重构星空”的灵感,源自一个贯穿人类文明的古老隐喻——将浩瀚星空比作经纬交织的纤维织物。不同文明对星空有着各异的想象与解读,这些想象与解读也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世界观:古希腊人在猎户座的星群中,望见了手持棍棒的猎人;苏美尔人将其视为象征力量的“天牛”;中国古人则通过“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官体系,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然而,在现代性推进的进程中,尤其是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古希腊星座为基础进行标准化划分后,众多非西方文明的宇宙观被系统性地边缘化,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此届三年展的核心诉求,正是要对这种单一叙事发起挑战。试图跳出天文学的既定范畴,将重构星空转化为一场认知革命的隐喻——它既是对既有艺术史星座的解构与重组,更是对全球南方文化星体的集体唤醒,推动其被遮蔽的暗星变为自主发光的星体展览希望在全球化的逆流中,在各种单一叙事面临挑战的当下,能够像先民观星一样,在差异中发现关联,在断裂处寻找链接。

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余旭红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浙江省国贸集团工会主席应达伟,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柯金锋,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对外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兵,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骆献跃,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保加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斯帕索夫(Vladislav Spasov),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洛朗斯·梅赞(Laurence Mézin),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处长胡艾琳(Evelin Hust),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领事兼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华东区主任辛琼(Cat Sinclair-Jones),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发起人届三年展艺术总监慧以及来自艺术机构的代表和友好人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和师生代表等莅临现场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主持。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讲话


许江代表浙江省文联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家们表示祝贺。许江表示,“纤维”这个词既是织物的一种元素,又是万物生长的一种构造。它能带来温暖和记忆。本届展览主题“重构星空”,是自然的科学的星空,也是我们心灵诗性的星空,是我们用心、用感情去织造的。在这个织造出来的花园一般的空间里,我们在里面行走,在里面观看,每个人都成长为一种织物。

许江表达了对本届纤维艺术展的三点感受。一是有很强的人文的记忆。他提到,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有一句名言:贯穿人的一生的重要动机是重温往事,一杯水、一朵花,一件衣服皆可以称为似水年华。在本次展览里,自己看到了令人感动的往事记忆,似水年华。如巨型蕾丝装置作品《缩地》以中国十二生肖为灵感,邀请杭州来自各行各业的110名志愿者共同编织完成。韩国女艺术家金守子(Kimsooja),连续十一天乘坐满载包裹的车上远行的图像,有着浓浓的人文的记忆。二是本届作品跨越了纤维艺术作品作为都市生活资料的考察,充满人文记忆和人文气息。三是今天的纤维艺术作品深入到生活的田园,进行反复思考,带出纤维艺术特有的肉身之感,让我们的器官能够像纤维一样开出花来。许江谈到,中国纤维艺术始于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在坚守并向前走。“拆解重置”不仅是《奥德赛》史诗般的珀涅罗珀的隐喻和描绘,而是所有的艺术得以传承的一个隐秘计划,是对于编织、对于纤维、对于织造寄予的精神祝语。纤维艺术要抓住人文的根性,不断和年轻的创造者一起前进。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

金一斌高度肯定了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人文性、世界性、自主性和引领性。他回忆1986年万曼壁挂研究所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成立,推动编织从工艺迈向观念艺术。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自2013年创办,扎根中国美院学术传统,从“纤维作为一种眼光”到“重构星空”,以纤维为经纬,串联传统与当代,使编织从技艺,升华为哲学,升华为人文。本届三年展以“重构星空”为题,回应全球文化格局。展览汇聚17国艺术家,从挪威皮革到加纳黄麻,从阿根廷刺绣到菲律宾数码挂毯,超越了西方单一叙事,让非西方星空想象重焕光芒,呼应多元共生的时代呼唤。

纤维是文明的经纬,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参展作品中以“北斗七星”为隐喻,艺术家以缂丝、刺绣等传统技艺为基,融入科技与社会思考,实现从“民族性”到“当代性”的转化,重塑东方美学坐标,凸显中国文化主体性。作品引入增强现实、生物材料等技术,并通过社会项目,推动艺术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它以交织、柔韧的智慧,回应地缘与科技伦理挑战,为文明提供新组织模式,展现了纤维艺术的引领性。期待本届三年展以“重构星空”之志,编织包容、创造与启发的艺术网络。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余旭红讲话


余旭红表示,今年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规划的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意义深远。纤维艺术是一门兼具传统与现代、物质性与隐喻性的艺术形式。它植根于人类最原始的手工记忆,从结绳记事到“云锦天衣”,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脉;同时,它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进步与材料创新,成为连接全球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四十年来在纤维艺术领域持续深耕,逐步推动纤维艺术从单一的艺术门类发展为跨媒介、跨学科的综合艺术实践。万曼先生的“经纬天下”哲思为纤维艺术注入了深远的文化内涵,预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现代壁挂艺术的先锋中心,这一愿景在施慧教授等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中逐渐成为现实。

本届三年展以“重构星空”为主题,参展作品不仅超越了纤维艺术的本体界限,更成为一种思考现代生存的方式:它们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在经线与纬线中绵延;是关于空间的艺术,在本土与全球经验中跨越;更是关于哲思的艺术,在材料与形式的创新中展开对文明的反思。展览以“软质网络”为隐喻,将纤维艺术视为一种柔软而坚韧的力量,致力于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遮蔽与解蔽之间构建更具包容性与人文关怀的艺术生态。从“壁挂”到“纤维”,从墙上到空间,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不仅延续了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的开放视野与实验精神,更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纤维艺术展示平台和学术品牌。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纤维艺术的致敬,更是对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肯定。期待以杭州为纤维艺术网络的关键坐标,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交织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策展人姜俊,艺术家代表崔真、托马斯夏因夫妇(Choi+Shine),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教授和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教授先后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致辞


班陵生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学者及关注纤维艺术事业的艺术界同仁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已有三十九年,现已成为学院教学、研究和创作的重要部分,其影响力超越传统范畴,展现出独特的专业品质与艺术气质。如今,纤维艺术不仅关注材料语言的表达,更作为一种创造性探索和思维训练的方式,持续对历史、生活与艺术进行追问,始终处于当代艺术的前沿。施慧教授作为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重要奠基人,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纤维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教学,为杭州乃至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班陵生表示,将继续依托这一平台,助力青年艺术家走向国际,促进多元文明的交流与共鸣。

策展人姜俊致辞

姜俊强调本次展览的突破性在于,将艺术实践锚定于“全球南方”的现实政治经济进程。展览的策展理念,不仅吸收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星丛”(Konstellation)理论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去中心化”图像学,更对其进行了批判性转化。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宣言。他表示,本次展览在展厅中创设《重构星空图集》作为平行的视觉理论场域,借鉴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Mnemosyne Atlas)的并置方法,将艺术家的作品与全球图像串联起来。但与瓦尔堡图版隐性地以欧洲为坐标系不同,本次展览没有将非西方文化作为“他者标本”纳入欧洲中心主义叙事,而是以“全球南方”的多元宇宙观为独立坐标系,让不同文明的星空符号在“去中心共振”中形成新的意义网络。

艺术家代表崔真、托马斯夏因夫妇(Choi+Shine)致辞


崔真、托马斯夏因夫妇作为艺术家代表,强调举办纤维、纺织与工艺主题展览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平衡科技创新与工艺传承的文明形态,更积极推动二者融合共生。他们提出,此次展览所处的城市——杭州,作为千年丝绸之府,如同织机,将不同民族与文化紧密交织,扮演着联结枢纽的角色,与本届展览“重构星空”的主题呼应,强调不同世界、实体与人群之间的联结,引导观众审视自身的沟通方式、处世之道以及感知与联结彼此的模式,同时反思如何重新建立联结,编织一个和平共生的和谐图景。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教授和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Sook-Kyung Lee)教授共同致辞


开幕式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与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正式宣布,2028年第六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走出国门,走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惠特沃斯美术馆(Whitworth Art Gallery)。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主持开幕式


作为本届三年展的核心档案装置,《重构星空图集》是由策展团队制作,平行于艺术家作品展示体系的视觉档案。它既是对瓦尔堡图像学方法的继承,更是对其认知框架的革新。该装置以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为原型,却彻底摒弃20世纪欧洲学术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与殖民主义视角,以纤维艺术为基底,编织出一个可触觉、可感知的“图像宇宙”——在这里,每位参展艺术家如同独立恒星,其作品承载的独特图像谱系,恰似携带多元文化密码的宇宙质点,打破时空与文明的边界。

装置中的“档案图板”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并非割裂主题的物理屏障,而是认知网络的“暗物质”与“超链接节点”。通过这些图板,所有参展的艺术家被重新编组为15人构成的“恒星系”,每个“恒星系”都是一个自洽的“观念星座”,在“好邻居”非等级方法论的指引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表达形成“星丛式”对话。这种编排不仅实现了对既有艺术史中心化星座的解构性重组,更以具象化的方式,推动曾被西方叙事遮蔽的“全球南方”文化星体,从“沉默的暗星”转变为“自主发光的能量体”,让多元文明的视觉符号在纤维的柔软质感中,共同生成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星图。